打造中国沿海著名的建筑之乡
——温岭市建筑业科学发展纪实
温岭,中国大陆新千年阳光的首照地,这里,不但是全国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也是名闻遐迩的著名建筑之乡。
从上世纪60年代仅此一家的温岭建筑公司发展到名闻遐迩的浙江建筑之乡,是漫长的近40年光阴;但是,仅用了6年时间,温岭的建筑业产值就从2003年的68亿多元翻了两番多,2009年跃升到301亿元。这就是温岭建筑业创造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还体现在如下一组数据上:在温岭市现有的92家建筑业企业中,就有2家特级企业、15家一级企业和27家二级企业,施工人员达16万人。这些企业创造了这样的辉煌:在台州市建筑企业创造的产值中,温岭占了1/3强,雄居榜首,台州市十强建筑企业中的一半是温岭的建筑企业;在省内的建筑之乡中,温岭建筑业则排名第七位;温岭建筑企业对地税的贡献率达到全市的13.4%,有15家建筑企业列入了温岭全市“135”工程培育对象,其中5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占“135”企业培育总数的27.8%。
这样的奇迹同样体现在温岭人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创业历程之中。238米高的南京金奥大厦拔地而起,这座南京市现代化的地标建筑,就是由温岭建筑业的“龙头老大”曙光控股集团建造的。利比亚的国家重点住宅建设项目正在建造,与央企联手分包的民营企业正是另一家温岭建筑业的龙头企业中博建设集团,他们将在非洲大陆上建起总造价108亿元的住宅群。还有,由华太建设集团承建的湖北宜昌标志性建筑、31层百米高的宜化大厦;由天颂建设集团兴建的、上海中环线上令人眩目的共和新路立交工程;由实事集团兴建的、在塞北高原上耀眼的鄂尔多斯新城国际中心……
温岭市建筑工程管理局领导告诉我们:“温岭的建筑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这个过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行业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行业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从而使温岭的建筑业腾笼换鸟,发展指标增速加快,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1988年以前,温岭的建筑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建筑企业已经逐步走向县外。在这个关键时候,当时的温岭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成立了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对全县建筑业实行行业管理,紧接着,又出台了加快建筑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发展,从初步发展直到整顿、调整、提高,温岭的建筑企业由传统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过渡,建立起省内外的区域性规模市场,并尝试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成为温岭市的支柱产业。1997年,省政府授予温岭市“建筑之乡”称号。
从2003年至今,温岭的建筑业抢抓机遇,创新机制,转型升级,乘势而上,进入了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建筑企业也相继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近六年的发展,温岭的建筑业可谓是亮点纷呈。
温岭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建筑强市战略的确立,为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成为温岭建筑业腾飞的强大助推器。2006年,温岭市专门制定了《温岭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高标准建筑强市、高效益行业经济、高质量建筑产品、高水平安全生产、高效率市场监管”的目标,提出到2011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0亿元。为确保规划的成功实施,2006年和2009年,温岭市政府两次出台了《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建筑强市目标,并出台了十八项扶持奖励政策,在建筑业企业规模发展、培育市场、合资合作、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生产用地和转型升级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并设立了企业荣誉奖、名牌工程奖、资质升级奖、境外市场开拓奖和科技进步奖。面对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温岭市委、市政府更是与企业共克时艰,从2005年开始,温岭市四套班子领导已连续五年在春节前赴外地慰问建筑业企业,考察建筑市场,并建立市领导联系建筑业龙头、重点骨干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每年春节后率先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建筑业发展形势,部署落实建筑业工作目标和措施。温岭人多地少,为解决建筑业企业办公场所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目前,两幢分别高29层与26层的建筑业大楼已经在建,将成为建筑企业的“总部大楼”。
创新发展机制,壮大行业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强化质量意识,打响温岭品牌;已成为温岭建筑企业的共识,也逐步推进温岭市从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转变。曙光、中博、华太、天颂、实事等五家龙头企业已经呈现了规模企业强劲发展的势头,并从国内走向世界,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品牌建筑。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五家龙头企业共完成产值192.4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63.9%,曙光、中博和华太均连续四年成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今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温岭建筑业企业更是各显神通,努力实现逆势上扬,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360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沐浴着新千年的阳光,温岭建筑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